确切的说,女装子根据角色女性化程度划分为5个女装子类型:萝太、人妖、公主、瑞穗和女装子;但根据角色女性化原因女装子则分为3种女装子形态:变装、女装子和男身女心。
卜文夕是一名来自沈阳的“女装子”,平日看不出他是个喜欢变装的人。他的女装子变装经历起初只是喜欢动漫作品中的女主角,后来便在一些演出活动中扮演起女性角色。对卜文夕来说,“女装子”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我是因为羡慕女生才扮演她们的,女孩那么美,谁不爱啊,”他说。
妞妞是来自四川成都的一名大学生,与卜文夕不同,他希望自己是个真正的女孩。“其实我从小就想做女人。‘女装子’之于我不是生活调味剂,而是内心的渴望,”妞妞说。因周围有些人排斥并嘲讽以女装子男扮女装示人的男孩,认为他们违背了人们对男孩的认知,所以妞妞不想透露真实姓名。
一些女孩表示自己可以同这些“女装子”成为朋友。今年24岁的张梦和25岁的金文都认为,只要不违反做朋友的原则,再加上具备爱打扮、心思细这些女孩的特质,所谓的“女装子”同样可以获得朋友们的认同。尽管如此,她们还是不能把“女装子”视为真正的女孩,“不会当作姐妹,Z多也就是个特殊的异X朋友吧”。
来自法国的艺术系学生朱丽叶甚至表示,她会以拥有这样的朋友为傲,因为他们的行为足够特立独行。“法国人不会介意这种事情,这变装反串只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而已。选择朋友的标准应该是品行而非行为方式。”
“女装子”唤起了社会各界对男孩成长的讨论。首都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讲师李文道博士曾与人合著《拯救男孩》一书,探讨中国男孩成长面临的问题。他认为“女装子”在大众媒体中亮相会对青少年,尤其是男孩的成长产生影响,会诱发青少年盲目模仿,以致影响他们还未形成的审美观念。
“青少年是性别观念确立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他们渴望表达独特X的时期。‘女装子’有可能被青少年效仿,尤其在媒体中亮相后,‘女装子’甚至可能赢得一部分人的支持,”李文道表示。 “男女群体的相互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保持并巩固自身性别的前提上的,而盲目的效仿,反而会失去了自身的闪光点,”李文道说。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教授则认为“女装子”只是流行文化的一个现象,在多元化的时代,大家应该平静地看待新事物的出现。正如让人始料未及地出现一样,“女装子”现象还会迅速消失。“‘女装子’既不能影响人们在中华文化熏陶下构建起来的审美标准,也不会对成长中的男孩起到负面作用,”杨东平说。
曾任另一档选秀节目《快乐女生》评委的摩登天空娱乐有限公司宣传总监丁太升同样指出,媒体不应该过度炒作这个现象,“女装子”和所有人一样,每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权利。“也许他们唱功还不够好,扮相仍需雕琢,但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社会越来越多元,何况这只是个娱乐而已。”
丁太升认为“女装子”更不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成长,“即便他们不模仿‘女装子’,可能也会追逐别的流行文化,我们不要低估孩子们对自己选择的判断,我们总以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什么都懂。”
有些男孩发生X身份障碍源于家庭中女性行为作用太强,即母亲颐指气使,父亲言听计从,形成母亲决定一切的局面。人在婴儿阶段便面临了一个重要的X问题:X身份的确定。为了防止X身份障碍或X倾向问题的发生,必须处理好母子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马健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而言,妈妈强势的话,她是一个主动者,要求被动者听从她的命令,希望孩子向她示弱,能够软一点。在能力方面,也可能造成“强妈妈手下有弱兵”,“强妈妈”用自己的高标准来要求孩子,但孩子无法让妈妈满意,进而产生内疚,自我认同“我是一个失败者”。同时,在这种家庭中,一般爸爸会略显弱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的性格可能也会偏弱一些,在心理方面有更多柔美的地方,男孩子性格往往被压抑。
对于“女装子”现象是母之过,还是父之过的问题,马健认为,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很重要。总体来说,父亲带孩子不像母亲那么细致,给孩子更大的生活空间,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加独立,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质。父亲在儿子面前,有一个示范作用,儿子在跟他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习得一些男性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更多的男性特质,比如勇敢的性格,待人的态度,说话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
马健认为,如果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出脱离大多数群体,首先要尊重生命,再尽可能去做一些调整。父母双方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女装子或假小子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的错误造成的。
转载请注明:仙女楼变装家园 » 女装子时代: 社会各界对女装子变装的观点